電/子/報 News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通訊》第三十八期 2023.06



臺灣酒駕防制

社會關懷協會通訊

第三十八期

2023.06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

臺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自2013年12月07日成立至今邁入第10年。

本會結合社會力量,以NGO永續經營模式成立,致力於酒駕防制宣導、敦促酒駕修法、監督中央到縣市酒駕防制政策施行成效、酒駕型態之調查分析與研究、協助酒駕受害者與家屬之法律關懷事項等,積極降低酒駕危害,為國人交通安全與安定社會盡一份心力。

Alternate text

本會消息

本會贈予全國七百餘所公私立國中《酒杯裡的謀殺》一書
 

為深耕我國酒駕防制之教育,本會持續進行贈書專案。
繼2017年贈書予全國五百餘所公私立高中職後,
本次贈予全國七百餘所公私立國中《酒杯裡的謀殺》一書。

萬分感謝
畢士大物理治療所謝欣洲院長
晶宇生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共同捐贈及支持本次專案

陳敏香理事與各位志工
撥冗協助郵寄相關作業
 
 
     
 

2023年『藥酒癮處遇及酒駕防制專題研討會~花蓮場』圓滿成功


本會由副理事長名琪院長帶領松德超強團隊:祜銘主任與俐蓉醫師、佩萱醫師前進花蓮,於花蓮慈濟醫院進行「2023藥酒癮處遇及酒駕防制專題研討會~花蓮場」。

祜銘主任與俐蓉醫師,主講酒精成癮與酒駕防制相關專題。
讀書會夥伴,佩萱醫師與又予醫師,分別主講新興毒品與擔任主持人。

研討會實際出席人數高達八成五,來自宜花東醫療人員、國軍與矯正署等與會夥伴,會中皆專心聽講且熱烈討論。

 

 


          


 

酒杯裡的謀殺

Alternate text

科學與政府加入戰局

         對於宣傳自己救了超過百萬人性命的全國安全協會,哈登特別有敵意。他認定全安會所依據的資料貧乏,對於酒駕或交通安全的思考幾十年沒有進步,而最令人沮喪的是與汽車製造業暗中勾結。心懷寬大時,他指控該團體「任意把組織立場套在別人頭上」【註45】。憤怒時,全安會就是傲慢、無能。

        另一個拿低分的組織是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該組織反對「默示同意」(implied consent)的新法,因為這些新法強制駕駛人因可能酒駕被攔下時需接受血中酒精濃度檢測,等於強迫駕駛人自證其罪,令他們憂心忡忡。哈登也不喜歡交通安全總統諮詢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raffic Safety),這個諮詢組織的執行長實際上是領汽車業的薪水。由於這些組織很被動,底特律為所欲為的空間相當大【註46】。

         但哈登是科學家、也是政府官員, 所以他在公開場合選詞用字就謹慎多了。他和汽車業代表碰面,也和全安會一起做研究。莫尼漢就是在此處介入,協助宣揚哈登比較突出的論點。莫尼漢在1959年轉往雪城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但同時也從事短期的記者工作。他有一篇文章刊登在1959年4月30日那一期的自由派調查報導雜誌《報導者》( The Reporter),標題是〈高速公路上的流行病〉,文中主張車禍是這個國家最重大的公衛問題。

         莫尼漢的話說得很直率,他認為,倡導汽車安全的酒駕諸法,「所具備的科學效果就和脖子上圍一條髒襪子來治感冒差不多。」他直指全安會無能,低估每年汽車相關傷害件數多達三分之二,而且在高速公路有「重大流行病」這件事情上嚴重誤導美國大眾。莫尼漢在其他場合說全安會是「馬屁精組織」,並指控汽車業漠視安全疑慮是「肆意貪婪與道德低能」【註47】。

         從某一方面來想,莫尼漢是哈登意料之外的反酒駕盟友。莫尼漢經常喝酒,不管是工作時或在家裡,到他擔任聯邦參議員後期,這個癖好會越來越常被拿出來點評,偶爾還招致非難。

         1959年底,報紙曲解哈登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報告,得出駕駛人開車前不應喝超過兩杯酒的結論。當時,哈登正為新任州長洛克菲勒效力,莫尼漢從雪城寫了封信給他的前同事:「不過,我真的希望你不是『兩杯論』的始作俑者。你明不明白,這使得像我這樣的人坐實了罪犯之名?如果我們那位蠢到家的浸信派州長不懸崖勒馬的話,他將使得本州半數人口躲在自家打造的防空洞裡,而另一半穿著州警制服來抓這些人。」【註48】莫尼漢是以他的典型作風在大放厥辭、開開玩笑,但哈登把他的話當真,在這封信的邊上草草寫下「報紙錯了,最少要四到五杯」。

         哈登一直自在看待這種合作關係,主要是因為儘管莫尼漢鐵定是有喝酒,但他酒後不開車,再次說明打擊酒駕不必然意味著要打擊酒精。莫尼漢的妻子伊莉莎白在多年後妙語談及他的丈夫:「他不曾因酒駕被捕或掉進廣場上的噴水池裡。」【註49】哈登大力支持的酒駕管控規定中,有一項源起於斯堪地那維亞:讓沒喝酒的人(後來定名為 指定駕駛)開車載酒醉的人回家。莫尼漢大概就是早期的受惠者之一。

【註45】William Haddon to Daniel P. Moynihan, September 14, 1960, box: Moynihan,folder: Moynihan, 1960, Haddon Papers.
【註46】William Haddon to Daniel P. Moynihan, May 8, 1963, box:Moynihan,folder: Moynihan,1962-63, Haddon Papers; Bernard Stengren, "New Laws Attack Drunken Driving," New York Times, August 3, 1959, 18; Charles McCarry, Citizen Nader (New York: Signet, 1972), 69.
【註47】Daniel P. Moynihan, "Epidemic on the Highways," Reporter, April 30, 1959.另見Moynihan, "Statement of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註48】Daniel P, Moynihan to William Haddon Jr., December 23, 1959, box: Moynihan,folder: Moynihan, 1959, Haddon Papers.
【註49】語出Steven Waldman, "Governing under the Influence," Washington Monthly,January 1988, accessed July 25, 2008 ,  http://findarticles.com/p/ articles/mi_m1316/is_n12_v19/ ai_6306545/p8_8/ .

關心酒駕消息

追蹤酒駕新聞

捐款防制酒駕